首頁> 文章資訊

臺灣環境教育產業化之芻議

2014-12-17 09:00:00
吳忠宏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 (前 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摘要

  雖然國外早在1970年代左右即開始進行環境教育方面的推動及立法,但近年來,我國政府在環境教育的落實與發展上也不遺餘力,處處可見許多環保議題推廣及相關法案制定。臺灣「環境教育法」於2010年通過,在2011年6月5日正式實施,臺灣成為全球第六個有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該法設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

  發展環境教育不僅是政策的推動更是法令的執行,環境教育法的落實不能只是政府的責任,而必須是全民的要務;簡言之,環境教育不應該只是個學科名稱或崇高理想,而應該要能具體產業化,其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對所有願意配合的業者(廠商),推動環境教育必須要能夠有商機(賺錢)!如此才有誘因使政策落實到大眾,使理想貫徹到民間。環境教育產業化的積極意涵就是活絡市場經濟、產生就業機會、創造賺錢商機、形成經濟效益、落實環境永續;否則環境教育僅是個政府自己在主導的議題,成效無法落實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另外,環境教育產業化要能成功,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於政府相關部會的法令要配合環境教育法而做修正,例如,因為環境教育法的施行,教育部將校外教學的規範做調整,並規定國中小的校外教學一定要前往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場域,如此教育部才會補助學校遊覽車的車資。這些政策的調整、規範的修正與法令的修改都會促使業者針對環境教育法中的內容去做因應,如此,產業化的氛圍才能逐漸形成。

  依照環境教育法第十九條內容之規範: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每年必須接受4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研習。上述之機關或單位約7299個,人數約四百萬人,如何強化且落實環境教育的發展,是我國政府與全民首要面對的課題。而環境教育發展關鍵,在於如何讓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同時取得平衡,將環境教育具體地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並創造就業機會,形成產業化藉以提升民眾生活水平;因此政府相關部會的法令也必須配合環境教育法不斷修正,如此,產業化的概念才能逐漸落實,以達環境教育永續發展之最終目標。

  環保署是環境教育法的中央主管機關,其他政府各部門也應將環境教育列為例行性的工作重點。例如:交通部觀光局、經濟部工業局、文化部、國防部退輔會、教育部、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內政部營建署、國科會、原能會、海巡署…等政府部門都早已參與環境教育的推廣,未來的重點是在於如何成立政府各單位橫向協調機制或平台,並消弭各部門間的本位主義,實際將環境教育與目前國家推動之六大新興產業(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精緻農業、觀光旅遊、醫療照護、文化創意)做結合,以真正達成環境教育產業化的目標。

壹、緒論

一、研究緣起

  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保留一個多樣及豐富的地球,因此環境教育應致力於培養出能瞭解環境議題,並針對這些議題採取行動的公民。雖然國際間對於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已有普遍的共識,但1970年代之後,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逐漸重組,造成對邊陲地方社區生計及生活方式的直接衝擊,進而引起許多環境問題,這也反映在聯合國歷次的重大環境會議上。1975年的貝爾格勒憲章(UNESCO,1976)與1977年在前蘇聯伯利西(Tbilisi)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環境教育關注的重點仍在於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衝擊;但在1992年的里約地球高峰會,關注的已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涵蓋了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地球高峰會所提出的「21世紀議程」更嘗試在環境保護及社會經濟發展間尋求平衡,如此才能關注到人類生活的需求,更能實際地減輕因貧窮及發展不均衡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與人類困境(AGENDA 21,1992)。邁入2000年代後,隨著各地民族主義興起的衝突戰爭,全球更陷入了種族、宗教、反恐與爭奪石油資源的戰役;再加上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環境議題如熱浪、乾旱及好大雨等極端氣候異常、環境變遷、生態多樣性物種消失、永續發展、貧窮、沙漠化、兩極環境變化、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系服務功能破壞等,都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李羅權,2011)。由此可知環境教育的領域具備歷史的動態性,隨著環境議題的轉變,選擇最適當的教育方法來教導民眾,企圖透過教育過程,來提升人類對環境的關切與責任感,以造成人類行為的改變,養成具有環境素養的環境公民,進而解決或減輕環境問題,提升生態體系的整全。

  臺灣「環境教育法」於2010年通過,在2011年6月正式實施,臺灣成為全球第六個立有環境教育法的國家,該法設立的目的,便是培養臺灣國民能成為,具備環境素養之公民。依照環境教育法第十九條相關內容之規範對象為,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以上約四百萬人口(7,299單位),每年必須接受4小時的環境教育研習,如何強化且落實環境教育的發展,是我國政府與全民首要面對的課題。

  而環境教育發展關鍵,在於如何讓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同時取得平衡,將環境教育具體地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並創造就業機會,形成產業化藉以提升民眾生活水平;因此政府相關部會的法令也必須配合環境教育法不斷修正,如此,產業化的氛圍才能逐漸形成,以達環境教育永續發展之最終目標。

二、研究目的

  因應環境教育法之規定,臺灣地區每年將有7299個單位,約四百萬人需要接受環境教育研習,因此須加速提供適當量的環境教設施場所及專業人員,使國民得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境教育,進而達成環境教育產業化。

  因此本研究將研析「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範疇」,提出可優先推動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產業,並藉由評估後擬定「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策略」及其發展路徑。綜觀上述,本論文之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研析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範疇界定

(二)規劃環境教育產業化之推動策略

貳、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範疇界定

一、國際環境教育的發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由於工業化所產生大量廢氣及廢棄物,導致環境中的空氣、水、土壤的污染,以及放射性廢物的泛濫。尤其是環境災難的頻仍發生,使世人深感環境危機日益嚴重。聯合國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遂於1975年推動國際環境教育計畫。(楊冠政,2011)

  教育的目的在改變人類思想與行為,因此,解決環境危機之道端賴發展環境教育。聯合國於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召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會中建議聯合國應發展國際遂於1974年正式推動國際環境教育計畫,世界各國均大力推行。 1977年10月聯合國在前蘇聯的伯利西(Tblisi)召開國際政府環境教育會議,會中制定的環境教育目標之一就是為每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和改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會中曾決議:在發展環境教育計畫時,必須考慮倫理的價值,環境教育應以產生認知和價值為目的,藉以改進生活品質。(楊冠政,2002)

  國際自然保育與自然資源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s, IUCN )曾對環境教育做下列定義:「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理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Schmieder,1997)

  1991年國際環境教育計畫Connect,以「全球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A Universal Environmental Ethic-The Ultimate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為主題,論述環境倫理的重要性。文中指稱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培養具有環境倫理信念的人,他具備正確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並能做出理想的環境行為。(楊冠政,2002)

二、臺灣環境教育發展與內涵

  雖然國外早在1970年代左右,開始著手進行環境教育方面推動及立法,但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在環境教育與發展上也不遺餘力,處處可見許多環保議題推廣及相關法案制定。為了更落實及推動環境教育, 2010年臺灣也正式成為全球第六個通過環境教育法的國家。其中臺灣環境教育法主要是為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

  本論文參照臺灣地區環境教育發展之相關法規與政策以做為論述之依據。相關計畫整理如下(詳見表1):

表1:相關計畫整理表
計畫名稱 計畫功能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行政院)

本計畫的目的:逐步恢復臺灣的自然生態,創造亞熱帶國家生態島嶼典範。

計畫中特別提出對「地貌改造與復育」、「生態復育及造林」、「城鎮地貌改造」、「發展再生能源」、「污水下水道建設」、「綠營建計畫」、「綠校園(環境教育基地)」等的具體主張。

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

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是以具有明確之任務、理念、分工、具體工作內容及執行期限的行動計畫,落實行政院部門永續發展工作,進而帶動地方、民間及產業推動永續發展,創造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社會公平正義三局面,促成永續臺灣的實現,並善盡地球村成員之責。

在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之下設有永續教育工作組,其具體的工作項目包括:

  1. 發展各級學校永續發展相關活動及教材。
  2. 培育永續發展相關領域教育的師資。
  3. 建立永續教育的推動基地。
    (1) 開放公共空間,研擬開放供民間使用之優惠辦法,以提供作為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學習中心。
    (2) 鼓勵學術界與民間團體參與社區保育與教育工作,以建立永續發展教育相關的示範區,並提供經費鼓勵設置社區層級「永續教育推動中心」以推動長期性計畫。
  4. 在推動參與機制的部份,則獎勵或補助各級社會教育機構舉辦永續發展講座、活動、展演及研討。獎勵或補助各地區大學成人教育課程開設永續發展教育課程。
  5. 與世界的永續發展教育接軌部份,則要主動邀約國際性相關組織與臺灣進行永續發展教育經驗交流、爭取「永續發展教育」之國際會議或相關活動與國內舉辦。
加強造林及森林永續經營第二期四年(94-97年度)計畫
  1. 計畫工作項目
    (1) 加強林業永續經營。
    (2) 全民造林運動。
    (3) 實驗林生態示範經營。
  2. 森林育樂區重要工作項目
    (1) 設施減量,融入自然,並強化森林遊樂設施的維護及管理,建立安全的遊憩環境。
    (2) 拓展森林生態旅遊,強化自然教育,擴大森林志工服務體系。
    (3) 積極推動社區林業,結合民眾參與。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之「九年一貫課程」(教育部) 九年一貫新課程以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三、臺灣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及環境教育人員認證

  因應臺灣每年約四百萬須接受環境教育的龐大人口,截至目前已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地點,及環境教育人員明顯不敷市場需求,因此政府仍需積極推廣與輔導相關產業及人員盡速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及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加速環境教育產業化的形成,使國民在從事環境教育時能有完善充足的場域及師資人員。

四、環境教育產業化之可能範疇

  環境教育產業化早已在歐美各國行之多年,各國政府及產業更隨著時間的演變,在政策及計畫施行上有所調整與變動。為了清楚了解國際間環境教育產業化的現況與發展,因此本研究蒐集國際間包含美國、澳洲、日本及韓國推動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透過彙整並分析其整體策略、相關法令及具體作為等內容,歸納如下:

(一)國際間策略與範疇

  1. 美國
    (1) 自然教育中心

      北美洲的自然中心大部份興起於1960-1970年代,由美國國家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所領導(Evans & Chipman-Evans,1998)。奧杜邦格林威治創立的使命,主要是透過教育、土地管理、科學性的研究及對於國家政策的擁護等方式,給予人們動機去保護、恢復並欣賞自然生態體系,特別以鳥類、野生動物及牠們所處的棲地為重點(Greenwich Audubon Center, 2007)。美國自然中心的出現與戶外教育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周儒、呂建政合譯,1999),在19世紀晚期,有一些人開始舉辦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營隊活動。早期的活動是以將青少年帶到戶外為理念,培養青少年的自立精神及強化體能與道德感為目的。

      島木自然中心位於美國華盛頓州普吉特峽灣(Puget Sound)的班恩橋島(Bainbridge Island)上,是一處佔地約255英畝(約103.2公頃)的自然教育中心;它的設立宗旨主要是「提供學習者有別於學校正規教育之學習體驗,進以啟發其終身的環境與社區守望思維」,(郭育任,2008) 。

    (2) 遊樂園

      美國「迪士尼樂園」堪稱主題遊樂園的典範。美國迪士尼世界-青少年國際菁英計更是一個遊樂園結合環境教育產業化最佳的例子之一,其美國夢想成長課程目標如下,(博思國際顧問,2013):

    a. 加強青少年們獨立自主的思考,並強調團隊精神與小組合作的重要
    b. 從各種活動中鍛練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培養領導統御能力的訓練,進而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
    c. 以生活化的方式,讓學生們自然融入全美語的創意學習環境
    d. 經由實際參與、操作的過程激發創意,提升更高的學習效率
    e. 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同學一起學習,增加跨文化互動的機會
    f. 結識各國的朋友,認識不同的文化,擴展21世紀新視野
    (3) 精緻農業

      農村難以創造並維持良好就業機會,但農村其實很有經濟潛力。美國農業部想協助農村居民掌握就業機會,改善家庭生活,讓農村青年看到家鄉的前途。

      美國農業部活絡農村的方式,不外乎是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機會。農業部發現這個目標有以下五大發展重點:普及寬頻、鼓勵研發再生能源、發展區域糧食體系、善用氣候變遷的契機、創造並保障工作機會,如娛樂業、自然資源復育、自然資源的保育與管理。此外,農業部還推出「創業暨職業訓練計畫」,協助農村居民發展農村、創造商機、拓展市場、創造就業機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0)。

  2. 澳洲
    (1) 自然教育中心

      澳洲在自然教育的發展也頗值得我們借鏡,如單獨以昆士蘭省為例,該省的人口約有180萬人,即擁有25座不同型態的環境教育中心,其中有3座是單日拜訪使用(day visit)為主,而其餘的22座則提供了住宿型態的環境教育活動服務給該省的學校學生與社區居民作為體驗自然、接觸自然、了解環境之學習場域(周儒,2003)。

      各省因其地理環境及社會經濟狀況的差異,而有強調不同面向的教學方案。以下以澳洲兩個主要的森林環境教育中心為例,介紹其教育方案的特色。

      澳洲昆士蘭教育部與葛里菲斯大學生態中心(Griffith University Eco Center)所共同成立的Toohey森林環境教育中心,提供不同的環境教育方案給學生、導師及學校參與,適合從學齡前到高中的學生參與,同時也有適合特殊學生進行的課程方案。這些方案的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能夠探索並學習有關當地森林的知識及歷史,包括學習欣賞環境、增進環境問題的調查及解決的能力、發展正向的環境態度及價值觀、瞭解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促進環境之事及知覺(The State of Queensland,2003)。

      另一個則是以維多利亞州環境永續廳為例,其中最主要的與森林有關環境教育推動單位,使以圖隆義森林探索教育中心(Toolangi Forest Discovery Center)為主要基地。中心所操作的教育方案,隨著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包含不同的概念的森林教育活動,包含不同概念的森林教育活動,包括認識森林生態系、林火、森林與生物的關係、規劃保育策略、林產資源利用、永續森林經營規劃、瞭解森林與溫室效應的關係,以及人類行為對森林得影響等(The State of Victoria Department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2008)。

    (2) 遊樂園

      「夢幻世界」DREAMWORLD位於昆士蘭黃金海岸,為澳洲最大的樂園,每年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集合了娛樂、探險、教育等的特色,具有主題公園和家庭娛樂二項特色;規劃了多個區域,遊樂設施完善,於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擁有八百多種澳洲動物,其中有可愛的無尾熊、樹熊、袋鼠等,供遊客參觀;園內還區分有澳式農莊風情、尼克中央主題公園、孟加拉虎島等,還有三十多種的遊戲和表演活動,其中龍捲風、雲霄飛車、大暴跌、徹底毀減等等,驚險刺激的設施在在考驗遊客的膽量;而適合大人和小孩,屬於溫和的活動有尤利卡山區礦坑火車、雷河泛舟、柯達飛天椅等等,可增加感情活絡,而新推出的六十四公里速度加上三百六十度旋轉的方式的神奇魔掌與和喜愛衝浪的活動,提供新鮮刺激好玩的另一項選擇,讓遊客絡繹不絕,為昆士蘭著名的景點之一,(夢幻世界遊樂園,2013)。

      夢幻世界園區每年不斷提供遊客一系列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基礎環境教育課程。包含小學、中學和大專學生適用的原則,學習數學、物理、幾何、生物和旅遊等相關知識,讓學生盡情探索園內的生態環境和大自然的奧妙。

      為了使各層級的老師有最新最佳的教育訊息,園區更加提供一系列的教育講座及自我引導程序能夠參與研習。

    (3) 精緻農業

      休閒農業在澳洲比較普遍的是以農業觀光(Agricultural Tourism)的形式來經營,而發展此種觀光事業的農場也非常普遍。農場內通常有展示中心、觀光農場以及展示表演,有的並提供民宿的服務。

      在澳洲有一種農業觀光組織是私人的營利組織,活動內容有參觀農業、訪問農村的人物以及觀光之旅。以其參與人數來區分,可分為農業觀光(Agtour)與鄉村之旅(Agtrip)二種,一般澳洲的農村之旅包括的行程有(曾慈慧,2002):

    a. 牧牛之旅:以四到六天訪問牧場、牛櫝及育肥事業,牧草培養、牛肉與乳品加工、養牛研究單位。
    b. 作物之旅:糖業、熱帶園藝、稻作、花生與玉米。
    c. 畜牧之旅:以五到七天的時間訪問養牛與養羊的牧場、試驗所、羊毛生產的加工,牛、羊的拍賣、屠宰及加工處理。
    d. 綜合農業觀光:應旅客需要,分別以四到九天時間,參觀牧場、農場與熱帶果園等。
  3. 日本
    (1) 自然教育中心

      自然中心的角色與功能,是引發都市人們欣賞大自然的興趣,作為轉換都市生活,進入不同自然體驗的門徑。只是這樣的角色定位與功能取向有其侷限,當人們一旦離開自然情境,再回到都市環境,其日常生活的行為,仍舊依循導致環境公害與破壞自然的模式與習慣,那些為愛護自然而設計的教育方案、遊憩活動,並沒有完全發揮改變現實人們的知識與行為的效果。人們只會以為那是一種暫時性的休閒活動、娛樂的價值大於愛護環境與有責任之行為的意義。環境教育的目標逐漸為世人重視以後,自然中心的發展也開始朝向如何因應環境問題,達成環境教育目標。有的改名為環境教育中心、戶外環境教育中心。有的開始注意到在都市內的環境教育,有關都市的空地、畸零地、行道樹、公園綠地、河岸交會地帶,以及都市微氣候變化、社區文化等,這些對市民而言是很直接而有影響性的主題。都市人平時到訪的地點,可以成為都市的自然中心、都市環境中心或社區環境教育中心,(周儒、劉冠妙,2008)。

      日本在提供就學青少年及在職青年之戶外環境教育設施,經過近40年的發展,從早期的「青年之家」到最近的自然體驗「設施∕生態露營地」,名稱上有「青年之家」、「青少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自然學園」、「林間學校」、「山之家」、「海之家」、「森林之家」、「自然教室」、「野外教育中心」、「青少年教育中心」等等30餘種之多。由於自1958年起政府每年編列預算補助,自1984年這種對於環境教育及環境保護的觀念更為顯著,於是在1994年由環境廳(環境署)主導開始規劃及補助建設「自然體驗設施∕生態露營地」。到目前為止這種戶外環境教育設施遍布日本全國各地,總數已經超過1,200處所。其中除國立的29處,財團法人的101處外,其餘均為縣、市、鄉、鎮等地方政府所屬,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青年之家」424所及「少年自然之家」184所,(周儒、劉冠妙,2008)。

      日本北海道「黑森內Buna之森自然學校」-以兒童至成人為對象,企劃及主辦各種自然體驗、生態旅行、野外教育等與環境相關的活動。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豐富的交流及推動持續可能的地球社會為目的(黑森內Buna之森自然學校,2009)。

    a. 推廣生態旅遊

      地域的專業解說員協力,推廣及發展北海道專有的生態旅行。追求及實現對地域、自然、地球社會及環境有貢獻的旅行。

    b. 人材培育-培育專業登山嚮導及生態解說員。

      位於北海道道南區域的入口之黑松內町,以天然紀念物之山毛櫸森林的北界「歌才山毛櫸森林」為代表,可遠眺太平洋及日本海的黑松岳等,自然環境優渥。 利用廢校,創造「交流」及「學習」的場所。派遣工作人員協助自然學校的運營,提供鄉村及都市的交流,並舉辦生態旅遊、兒童體驗營。

    c. 兒童環境教育

      舉辦定期春、夏、冬季自然體驗營〈7天〉、及夏季長期自然體驗營〈20天〉的活動。孩子們要盡情的玩!這是我們的方針。在接觸多樣性的大自然的同時,可以讓孩子的感覺敏銳,養成洞察事物的心。由幼稚園至中學生,加上義工及當地的大人,在現代社會少有的「大家族」的空間中,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同時,養成體貼關懷的心。在自然中玩耍、成長,對自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相信有一天,他們會為了自然而行動。

    (2) 遊樂園

      橫濱八景島海島樂園是一個被大自然所環繞的遊樂園。它座落於橫濱灣的末端,是一個新型的遊樂公園,也是日本最好的海洋館之一。自古盛傳擁有八大美景的金澤地區、四面環海的海島樂園上,橫濱八景島海島樂園擁有日本最大規模的水族館、驚險萬分的遊樂設施,頂尖美味的餐廳以及擺滿精品的購物商店,多樣的設施帶給人的驚奇體驗多不勝數,令旅客久久無法釋懷,(橫濱八景島海島樂園,2013)。

      橫濱八景島海島樂園主要分二大區;一是海族渡假中心(AQUA RESORTS),二則是戶外的遊樂園(PLEASURE LAND)。海族渡假中心(AQUA RESORTS)由海族之館(AQUA MUSEUM),海豚夢幻館(DOLPHINE FANTASY)及海洋親密館(FUREAL LAGOON)組成。其中又以「人與動物的互相溝通」為主要目地的海洋親密館可以與海中生物親近。這裡有真實重現了東京灣岩礁及砂地、可以踏入玩耍的游泳池;可以觸摸南美海獅及黑腳企鵝等海洋生物、也可以與牠們拍照的區域;亦有可以和白海豚嬉戲的游泳池,是小朋友可以在遊樂中學習珍惜生命及保護自然環境的主題區。另外,可參加海洋親密館提供的COMMUNICATION PROGRAM,假想自己是個優秀的訓練師,進入游泳池親自體驗觸摸及餵食海豚或鯨魚,或是甚至與牠們一起游泳及餵食,難得的體驗,終身難忘。海洋親密館另外一個活動GUIDE PROGRAM提供參觀海獅住處及體驗在游泳池旁觸摸海豚的樂趣,(橫濱八景島海島樂園,2013)。

      八景島海島遊樂園更在近年推出一系列的環境教育活動,這次就以八景島而同支持計畫2013為例:

      Shipara兒童支持計劃2013,「橫濱‧八景島海洋樂園」,題名此計畫為「Shipara兒童支持計劃」,為您準備「體驗」、「教育」、「挑戰」、「親子教育」等各式各樣的活動設計,培育孩童的環境教育。「橫濱八景島海洋樂園」擁有許多豐富的天然資源,及優質的自然教育環境,希望透過此教育體驗使兒童更加了解自然生態的多樣性。
    課程內容:

    a. 互動體驗:透過與海洋生物接觸後,學習生態環境相關知識
    b. 教育解說:引導孩童以最快最能理解的方式了解海洋生態。
    c. 自我挑戰:透過幫企鵝清理環境,來接近並了解其生活環境。
    d. 親子教育:透過兩天一夜的親子行程,來觀察生物的生活作息。
    (3) 精緻農業

      2013年度農林水產省案的主要內容:2013年度民主黨主政時農林水產省所編列的預算金額為 23,734 億日元,比 2012 年度的 22,042 億日元增加 7.7% 。其主要架構,是以「實現地域活力倍增計畫」及「為使日本的食與農林漁業能夠再生之基本方針及行動計畫」所訂定的七大戰略為基礎,予以編列而成,其相關要點如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 :

    a. 實現地域活力倍增計畫
    b. 以可以持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建構強而有力的農業
    c. 促進農業的六級產業化及成長產業化
    d. 森林及林業再生
    e. 水產再造計畫
    f. 建構強而有力的農林水產業基礎以防震災
    g. 核電廠輻射事件後之災害復興(整建)
  4. 韓國
    (1) 自然教育中心

      韓國順天灣自然生態館為保存順天灣各種的自然生態、資源的學術性研究、學生和一般民眾學習生態的空間。內部設施有企劃展示室、展示室、影像館、生態教室、會議室等設施,外部設施緊鄰泥灘觀察場,可做為學生和一般民眾的生態學習場地。在順天灣自然生態館內可透過攝影機觀察過境棲息在順天灣的候鳥群,還可看到各種順天灣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料和影像資訊。二樓的展示館內展示著順天灣泥灘生成過程等模型,和各種動植物的標本。順天灣生態體驗環境教室:以理論和現場體驗為主的環境教室課程,讓學習者體會順天灣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優秀性,主要活動如下,(順天灣自然生態公園,2013)。

    a. 鳥類探訪體驗:
    (a) 在1萬坪寬廣的鳥類空間進行探勘的活動體驗。
    (b) 可看到地球上所剩無幾的稀有鳥類,以及韓國特有的鳥類。
    b. 探訪船:
    (a) 搭船探訪順天灣自然景色的活動。
    (b) 在自然生態館所觀察的順天灣,直接以眼睛親身體會。
    c. 漫步蘆葦林:
    (a) 在蘆葦林內散布的活動。
    (b) 走在蘆葦林中,看著超過腰部的蘆葦環繞的景象,體驗順天灣自然的美景。
    d. 製作泥灘 & 蘆葦作品:
    (a) 以泥灘和蘆葦為材料,製作技術品等作品。
    (b) 透過製作作品的過程,創造美麗回憶的活動。
    (2) 遊樂園

      愛寶樂園佔地面積達450萬餘坪的愛寶樂園位於京畿道龍仁市,是結合休閒、娛樂、教育和文化於一身的渡假勝地。愛寶樂園主要是由環球市集、美洲探險、魔術天地、歐洲探險及野生動物園共5種主題園區所組成,每個園區都會隨著季節的不同展開各式歡樂慶典活動,(愛寶樂園,2013)。

      佔地1萬5千平方公尺,約210餘種共2,500多隻動物所居住的野生動物園,也是來到愛寶樂園千萬不可以錯過的。有野生動物園專車載著遊客們近距離欣賞獅子、老虎、黑熊等猛獸實際生活面貌。此外愛寶樂園一年之中都會舉辦各式各樣不同主題型態的活動慶典及以具有韓國最高水準的超大型遊樂設施為傲,並且在2005年愛寶樂園更榮獲世界主題遊樂原協會(IAAPA)所頒發之最佳花車遊行部門大獎,讓樂園中的花車遊行演出實力而受到世界級的客觀認證,(愛寶樂園,2013)。

    (3) 精緻農業

      韓國農業政策的方向與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0):

    a. 農業觀
    (a) 簽訂 FTA(自由貿易協定)已是無可避免之趨勢,但談判原則需堅持「先思考對策再討論」的立場。
    (b) 對受到衝擊的產業,透過「收入補償」與「擴大社會安全網」來解決農業經營者的困擾。
    (c) 朝高附加價值農業,著重產品流通與加工的二次化產業來邁進,且將農業投資從產業投資轉移到人才投資上,培育優秀的農業人才。
    b. 農政公約
    (a) 減緩 FTA 衝擊:制定農民所得補償特別法,擴大農漁業災害補償範圍。
    (b) 加強農業的高附加價值及競爭力:培育有機農業、改革流通結構、寬鬆農地買賣限制、扶植農業企業、活絡農村觀光事業。
    (c) 消除農民負債:減免利息與延長歸還時間、農業機械共同租賃。
    (d) 加強農村福利:擴建福利設施、保障基礎建設。
    (e) 農村教育:設立多樣化的高級學校。
    (f) 保障食品安全:著重預防管理體系、推廣生產履歷(Traceability)、擴大標示內容、統一食品安全管理流程。
    (g) 擴大生質能源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推動減少溫室氣體的基本綜合計畫、擴大栽培環境。
      綜觀農政公約主要的發展方向,即為「保障食品安全與維護環境」、「提升農業經營者的能力和意願,培育企業型農民」、「整頓農村生活環境,創造新生活」這三大原則。這些觀念與日本「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很多精神是不謀而合的。
    c. 農林水產業的策略:
    (a) 鼓勵大企業參與農業營運,透過共同合作活化整個農業,培育專業化經營的農業企業。
    (b) 致力食品及農產品的相關研發,將研發技術予以產業化。建立專門教育體系,提供農民專業技術指導。
    (c) 放寬農地在農業利用上的限制,廢止或放寬限制競爭因素,促進良性競爭。
    (d) 集中培育出口導向農業,建立出口契約及生產計畫。
    (e) 建立食品暨農產品特區,吸引民間企業參與。
    (f) 賦予農業部門「低碳綠色成長」意識,提昇生態循環效率。
    (g) 整頓農村基本生活,推動農村工業化與觀光農業化。
    (h) 提昇具戰略價值穀物的自給自足能力,設定每年度海外戰略穀物的確保率。

(二)臺灣相關產業發展政策

  1. 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在納為國家六大新興產業後,成為近年來民間與政府共同積極發展的重要產業,但其意旨究竟為何?楊燕枝、吳思華(2005)研究指出,英國、紐西蘭、加拿大、香港、韓國及臺灣等,均對「文化產業」或「文化內容產業」等名詞,曾給予簡單的定義。各國或組織所定義的詞彙雖略有出入,但可歸納出均是強調以文化、個人、創意、技藝、才華等的結合,經由智慧財產權的保障與應用後,得以創造出的經濟活動,如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辦公室(2003)則解釋「文化創意產業」為「凡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均屬之」而英國則定義為「以個人創意、技藝、天賦為原始構想,經智慧財產權的發明與探索,所形成之具有創造財富與工作機會潛力的產業」。

      文創產業的願景與目標,主要為創新產業生態,領航美學經濟,使臺灣文創企業成為華人文創經濟領先者,讓文創產業化;並且使文創成為產業升級轉型的新引擎,帶動國家美學經濟,讓產業文創畫,進一步推動文化內容的開放、加值應用,促進一源多用語強化中間體系,促成跨界與跨業整合,提升文創產業價值。

      在文創產業中如何注入環境教育產業化,參考行政院文化(2010)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關計畫中提到的重點: 1.厚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2.建構文創產業市場拓展機制、3.培育文創中介人才,促成文化創意與產業接軌、4.推動重點旗艦產業,發揮領頭羊綜效、5.結合區域形成產業群聚效應,其相關解釋如下:

    (1) 厚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

      透過資金挹注與產業輔導機制之建立,藉由文創產業基礎資料之調查研究與統計分析,以及國際文創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建置全球文創產業情報資訊平臺,作為擬定政策之參考,並供業者據以進行產業研發及市場拓展,鏈結產業發展所需之資金、研發、人才及市場流通,厚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

    (2) 建構文創產業市場拓展機制

      提供國內外文創市場資訊,協助業者參與國內外重要文創會展,以臺灣文創精品評選方式提昇國內文創相關品牌形象,強化臺灣文創產業國際宣傳及能見度。協助培訓參展後接單後續處理之專業實務及媒合駐外單位開拓國際通路。

    (3) 培育文創中介人才,促成文化創意與產業接軌

      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培育可分為感性創意人才與理性經營人才二大項目,在感性創意人才部分已由各領域主管單位進行各類專業人才之培育。然而扮演協助文化人、創意人與產業接軌之中介人才則是本計畫主要之培育對象,透過產學合作、開設專業課程、引入國際大師及辦理工作坊之辦理,預計培育文創中介人才1,800人次。

    (4) 推動重點旗艦產業,發揮領頭羊綜效

      以本會之技術產業旗艦計畫作為主力發展產業計畫,聚焦於臺灣技術美感創新之開發及品牌形塑經營,整合異業資源開拓產業行銷。輔導產業朝向設計、創意與技術=的結合,發展知識密集之創意產業轉型方向,藉由拓展行銷通路,推介優質臺灣技術產品,提高市佔率,發揮產業領頭羊效益。

    (5) 結合區域形成產業群聚效應

      以五大創意文化園區為基地,整合北、中、南、東各區域環境內相關文創資源及據點,以文創產業為主軸概念,進行產業串連並促使產業產生群聚效應,達成資源、人力或技術互相支援、激盪創意、整合資源。同時結合地方政府之參與,帶動地方文創產業之發展,推動跨業別之整合,進而達成文創整體區位之發展,提昇產業競爭優勢。

    以上可見,文化創意產業之成功發展,與環境教育結合方面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1) 明確定位劃分

      文化部,將臺灣以五大創意文化園區為基地,分別訂定各具特色之主題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藝術展現與生活美學風格塑造」、花蓮創意文化園區-「文化藝術產業與觀光結合之實驗場域」、臺中創意文化園區「臺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嘉義創意文化園區「傳統藝術創新中心」、臺南創意文化園區「臺灣創意生活產業發展中心」;使各區擁有該領域最充足的資源,更能發揮創造整體區位之發展,讓民眾願意到各區欣賞及消費不同的文創產品,藉此增加部門營收,提昇產業競爭優勢。

    (2) 活動與行銷方式的結合

      文創產業,安排多元的活動、展覽、體驗及訂定節日等方式創造商機,並且結合電影拍攝行銷方式製造話題,讓文創產業能潛移默化的植入民眾心中,增加購買意願,此外也可藉由創立自有品牌、增加週邊商品類別,也帶動另消費人潮。

    (3) 群聚效益的產生

      群聚效果是最能夠可以帶動產業發展出大規模的周邊商機,在群聚的過程中,跨領域間資源、人力或技術互相支援、激盪創意、整合資源相互整合下,能為彼此創造出最大利益。

  2. 精緻農業

      隨著國民所得提高及經濟結構轉型,臺灣農業除了因應內在產業結構與飲食習慣變化,也面臨WTO杜哈回合談判農產品貿易議題、京都議定書的減碳協定、兩岸農業交流與競合、世界糧食供需及價格不穩定等全球化、區域結盟與氣候變遷等大趨勢的嚴峻考驗。許多人將農業定位在傳統的生產性產業,環境與生態逐漸受重視後,農業的綠色功能亦趨彰顯,但農業要因應新情勢的快速發展而破繭新生、開展新局,則必須以奠基延續與改革創新的思維,推動涵蓋層面更廣的施政作為,打造一個紮根現在、關懷未來及布局全球的臺灣農業。(行政院農委會,2013)

      農委會以「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施政理念,提出「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內容包含三大主軸,分別為:(1)健康農業:深化安全驗證,打造健康無毒島 (2)卓越農業:領先科技研發,打造卓越農科島(3) 樂活農業:重塑農村風情,打造樂活休閒島。

      其中又樂活農業與環境教育產化最為密切,由於農業本身就是透過自然界中的陽光、空氣、水與土壤所產生的作物,蘊藏著許多環境和生態知識,親近農業是了解臺灣這片土地的最好方法;但近年來由於臺灣產業的轉型,從最早期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轉變成為服務業導向的社會,都市化快速的發展下,年輕一代的族群已經不容易在接觸到田野生活,因此減少了對這片土地與環境的情感連結以及對環境的認知,藉由農委會,精緻農業所規劃的農業深度遊活動包含:森林生態旅遊、休閒產業與農村旅遊及海岸漁業旅遊等方式,不僅能讓父母從回農村生活、學生孩童們體驗生態之美,更能用最簡單自然的方式,使全民了解環境教育,創造另一番農業新生氣,進而達到環境教育產業化之成效。

      依照經農委會預計,精緻農業推廣後吸引遊客人數渴望由97年之1,949萬人次至101年達到3,000萬人次以上、產值增為199億元,在精緻農業,農業深度遊產業現況,依照農委會2008年所提供資訊,該年農業深度遊產業共有67處休閒農業區、189家登記休閒農場;其2008年農村休閒年產值57億元,遊客人數959萬人次,國外觀光客有63,739人次;而18處森林遊樂區與8處自然教育中心、全國步道系統森林生態旅遊事業年產值33億元,遊客人數480萬人次,77處漁港,266艘娛樂船停泊,每年載運遊客120萬人次海釣或賞鯨;淡水漁人碼頭每年參訪100萬人次以上,相信在環境教育法實施後每年近四百萬人口,會為此會創造出更多商機。

參、環境教育產業化之推動策略

一、優先推動「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產業

  環境教育的推動與產業化,並非只是環境保護署單一部門之事務,其餘尚有多個行政部會與環境教育具直接或間接關係,如: 教育部、經濟部水利署、經濟部能源局、內政部營建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原子能委員會、衛生署等十多個政府機關,因此為推動環境教育產業化需要凝聚各部會之共識,有賴相關單位共同協助配合發展,才得以使臺灣環境教育產業能更具整體性之規劃與發展。依照各部會單位與環境教育相關之業務,本研究將其統整於下表中:

表2 國內中央部會單位與環境教育相關之業務
部會單位 環境教育相關的業務
教育部 節能減碳、永續校園、低碳學校、綠色學校、地方政府環教計畫、健康校園、安全校園、精進校園、特色校園計畫、大專學校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教育、數位環境模組研發、海洋教育、博物館環境教育、區域永續環境基地、學校服務學習、節能、節水資源計畫、能源科技教育、防災教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環境教育法、清淨家園全民運動綠色生活網、社區環境總體營造、負責任企業與產業永續報告、綠色行銷與環保標章產品、水污染、空氣污染、廢棄物、資源回收、毒性物質、環境復育、社區環境組織人員教育、環境教育兒童讀物。
經濟部水利署 水資源議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保育、水環境教育、生態工法教育、節約用水教案、愛水種子人員培育、水環境教育推廣
經濟部能源局 能源教育、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節約能源、潔淨能源
經濟部工業局 製造業節能減碳服務團計畫、綠色工廠推動計畫、製造業產品碳足跡輔導與推廣計畫、產業溫室氣體管理與調適計畫、產業永續發展與因應國際環保標準輔導計畫、產業綠色成長推動計畫
內政部營建署 城鄉新風貌、社區營造、社區規劃師、國家公園解說、保育教育、環境傳播展示場評估、海岸資源保育、海岸地區管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自然與世界遺產、保護區體系、生態教育、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生態賞鯨旅遊、自然教育中心、社區林業、社區保育、無痕山林運動、森林定向、登山教育、田野調查研究教育中心、野生動物保育環境、同伴動物、動物福利、人道教育、濕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坡地保育、坡地管理、石門水庫保育防治、生態工程、

整體性治山防災、特定水土保持區保育防治、野溪清疏、土石流防災整備、土石流相關教育訓練、水土保持教育宣導、農村再生培根計畫
文化部 生態文化、社區博物館、鄉土文史工作、文化資產保護
交通部觀光局 環境傳播、解說工作者的經驗、觀光旅遊教育、觀光承載力衝擊
原子能委員會 輻射線安全、核能安全督導、風險溝通、核能安全教育
衛生署 健康城市、健康社區、健康學校促進計畫、菸害防制

  由於可推動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相關部門為數眾多,因此本研究將最具發展潛力之交通部觀光局-觀光遊樂業、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以及經濟部工業局-觀光工廠,此三大產業做為優先推動「產業推展環境教育」之對象。以下為各產業相關介紹:

  1. 觀光遊樂業

      觀光遊樂業由於資源豐富,可從事的活動多亦可容納大量的學生,一向為戶外教學的熱門地點,但由於只提供機械化與人工化的遊憩設施,往往使得許多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與學者專家對於觀光遊樂業所提供的教育功能產生質疑。為提升校外教學之品質,落實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使得校外教學的形式由過去的郊遊、遠足等遊玩型態,轉變為具有教育意義的校外學習活動,進而提供中、小學優質的校外教學場域,發揮教育的功能。(吳忠宏,2012)

      因此推動觀光遊樂業,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讓該園區成為提供環境教育之場所,是目前不得不發展之方向,再者,吳忠宏(2010,2011)亦曾指出目前觀光遊樂業所提供的校外教學資源和內容應多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七大議題中的「環境教育」議題相結合;推動環境教育時更須注意「是否有環境教育的專業教師」、「執行環境教育之場域是否經過認證」以及「是否具備環境教育的相關課程」,以實踐環境教育法並與校外教學之理念相結合,此乃為觀光遊樂業目前急需努力發展的重點。

      過去二十多年來,環保署與教育部雖已就環境教育相關工作提出許多實施計畫,並推動許多加強學校環境管理、學校環境教育與強化國民環境素養之措施,再者,農委會林務局也為了提升校外教學品質,並鼓勵民眾走入森林環境,進而積極將國家森林遊樂區轉型為自然教育中心,目前先後已成立了八座的自然教育中心,充分發揮了環境教育的功能與精神,每個中心也都涵蓋完整的人員、設施、課程方案、與經營管理措施等(周儒、郭育任,2007)。綜觀上述,觀光遊樂業對於環境教育法的實行,已不可能置身事外且需及早因應;有鑑於此,劍湖山世界特別提出「環境保育資源館」之建置,藉由建立環境教育專業團隊,為中小學學生校外教學及一般社會大眾,提供一個高品質的環境教育及觀光遊憩的場域,以期落實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宗旨。

      臺灣目前領有觀光遊樂業標章且營業中之業者合計有22家,分別為北部野柳海洋世界、八仙海岸、雲仙樂園、小人國主題樂園、小叮噹科學遊樂區、六福村主題遊樂園、萬瑞森林樂園、香格里拉樂園、火炎山溫泉遊樂區及西湖渡假村;中部東勢林場遊樂區、麗寶樂園、泰雅渡假村、九族文化村、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劍湖山世界;南部頑皮世界、尖山埤江南渡假村、8大森林樂園、小墾丁渡假村、及大路觀主題樂園;東部遠雄海洋公園。

      目前主題樂園皆已完成土地使用分區,依上述各主題樂園設施與型態分類,可得知目前主題樂園園區設施仍多為機械遊樂設施為主,其他使用分區之環境較少積極、合宜的發展構想,因此未來在主題樂園發展環境教育產業化的目標,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以充分發揮劃設價值。

      未來環境教育產業化後,可增加其他必要之環境體驗設施,如生態教室、體驗步道、解說設施、休憩設施等,讓環境教育活動能夠充分利用遊樂區之良好環境資源,並維繫環境的永續發展。

      由於每個主題樂園環境條件上的差異,因此各自具備不同的特色環境資源,而主題樂園所提供的環境體驗亦應以此為基礎下做規劃。未來的環境產業化發展將有助於生態旅遊的推展,而環境教育與環境體驗活動,便應紮根於在地的環境資源特色之上,提供遊客一個深入瞭解不同環境的管道,才能創造更具有多樣性體驗,並提升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

  2. 自然教育中心

      林務局為臺灣森林經營管理及自然保育的中央主管機關,自2007年起透過8處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置,作為臺灣森林環境教育資源之整合與提供平臺,實踐環境教育法所提倡「促進學習、廣大參與」的核心精神。(林務局,2013) 而目前全臺的八處自然環境教育中心,提供大眾具有「教育、保育、研究、文化與遊憩」等多功能目標之優質環境學習場域為重點,以符合林務局「維護森林生態、保育自然資源」的核心價值,成為臺灣最完整的森林生態學習網路。(林務局,2010)

    環境教育法的施行,將臺灣的環境教育推向另一個階段。法規中對於環境教育場域的關切,促使林務局必須思考運用其自然教育中心,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工作的長遠策略。目前林務局八處自然教育中心皆已通過認證,這樣的成果反應出林務局在自然教育中心與環境教育的努力與實力。(周儒、許世璋、郭乃文、王喜青,2013)

  3. 觀光工廠發展

      觀光工廠為經濟部參考國外經驗,協助國內具有獨特、產業歷史文化,並有意願轉型升級的工廠,藉由整體再發展的設計規劃後,展現新意與魅力,讓工廠的經濟效益,轉化為地方觀光收入的邊際效益,也可滿足多元化觀光旅遊的市場需求,一舉數得。

      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在地產業文化與觀光動線結合,讓製造產業走向觀光。這樣的景況在歐美等地區早已行之有年,如國外水晶、玻璃、食品、製酒等工廠早在二十世紀就已經由製造業結合旅遊業朝向國際觀光之成功發展,實為今日觀光工廠之先驅。臺灣雖然起步較晚,其絕佳的地理優勢及在地文化特色,能夠展現新意與魅力,滿足多元化的觀光市場(經濟部工業局,2005)。

      觀光工廠計畫自九十二年由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中部辦公室推動,委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制訂觀光工廠輔導事項與評鑑規範,迄今已經成功篩選出各產業領域中表率的觀光工廠示範點遍布在全國各地。經由這些創新思維與服務加值的實務驗證,從現在起週休假期的安排,不妨考慮來趟充滿知性體驗與知識增長的產業體驗之旅。為使輔導計畫能有更具體的指標依據,自九十七年起訂定評鑑作業機制,這些經由數次嚴格評鑑考核,包含觀光工廠主題、廠區空間規畫、導覽解說與體驗設施、企業形象與文宣設計與觀光工廠營運模式,共計五大觀光工廠評鑑要素;目的在於確保每位進入工廠觀光的遊客能在飽覽工廠製程與認識產業文化之餘,可以安心的享受另一種休閒風情,讓原本關門拼生產的工廠亦能展開雙臂,經由有系統的認識產業、閱讀文化、參觀製程,發現傳統製造業生生不息的活力;再透過體驗商品進而安心消費的良性循環,促成產業再生並活絡地方經濟的群聚擴散效應。

      觀光工廠的創新經營元素,能讓傳統產業在企盼轉型時提供另一種變身的方法,在微利且充滿競爭的時代中能覓得再創事業高峰的新藍海,這曾經帶動進步起飛並創造世人稱羨經濟奇蹟的臺灣中小企業,其動人風華將再次席捲臺灣各個角落。(經濟部工業局,2005)。

      觀光工廠遍布臺灣各地且種類多元,依照經濟部工業局所提供之觀光工廠區分方式共為五大類,其中包括:

    (1) 藝術人文超歡樂系列:氣球、人體彩繪顏料、藝術玻璃陶瓷、樂器及手工紙。
    (2) 開門七件事系列:生產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民生必需品。
    (3) 居家生活超幸福系列:寢具家具、童裝孕婦裝、衛浴設備肥皂毛巾、建材。
    (4) 醇酒美食超級讚系列:蛋糕、餅乾、滷味、水產品、肉製品、巧克力工廠,和濃郁香醇酒品。
    (5) 健康美麗超亮眼系列:健康食品、酵素、化妝保養品。

      依照經濟部工業局所提供之觀光工廠名單,目前全臺成立約140家觀光,其中通過經濟部工業局認證業業者有98家,且有意申請之業者還在持續成長中,未來勢必有更多廠商可以加入環境教育產業化中的一份子,在眾多業者中本研究建議,首波環境教育產業化之廠商,可先從經品選為全國優良觀光工廠名單中篩選,最具產業規模且能成為模範之業者開始實施。

二、環境教育產業化之所需之人力及場所認證

  觀光遊樂業分布於全臺共十個縣市其中,已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之單位有三個分別為: 新北市-雲仙樂園、苗栗縣-西湖渡假村、南投縣-杉林溪森林生態度假園區。其餘桃園縣、新竹縣、臺中市、雲林縣、臺南市、屏東縣、花蓮縣共七個縣市,可依照政府政策之需求各選定一間優質業者輔導與協助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模範業者。

  全臺共有八處自然教育中心,除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已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外,本研究建議也將其餘七處自然教育中心,包含: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池南自然教育中心、觸口自然教育中心、知本自然教育中心、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此外在觀光工廠中,五大類別29家特優廠商,建議可依照類別各挑選2家,共10家最適廠商列為第一階段輔導。

  依照上述之規劃,共有27個單位建議可成為首要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產業,每個產業依據規模而異,至少應具備1至3位的專業境教育人員,提供環境教育相關知識、技能、解說等服務。

三、規劃環境教育產業化之推動架構

  環境教育產業發展目標,最主要為創造環境永續發展,並且活絡市場經濟、產生就業機會、創造賺錢商機、形成經濟效益、落實環境永續;在過程中能讓環境生態與經濟成長同時互取得平衡,進而提升國民生活水平。簡言之,環境教育產業化之發展路徑,如下所示:

  活絡市場經濟→產生就業機會→創造賺錢商機→形成經濟效益→落實環境永續。

  來環境教育產業化,由於所接觸到的政府機關層面廣泛,其各部門間的協調與合作,將成為首要面臨問題的問題,再者仍須審慎研擬推動策略、執行措施及經費等相關作業,盡速開啟環境教育產業化之道路。

四、環境教育產業化後之潛在經濟效益

  環境教育產業化之後,根據優先發展之產業:自然教育中心、觀光遊樂業、及觀光工廠等,其可能產生之經濟效益如下表3所示:

類別 內容 每人費用 人數 合計
餐點 100元/每日 400萬人 4億元
兩天一夜的行程 1,200元/每晚 50萬人 6億元
每輛遊覽車租金約12,000元/每日,搭載40人 300元/每日 400萬人 12億元
環境教育課程、教材、導覽解說、DIY等活動費用 300元/每次 400萬人 12億元
環教商品、在地紀念品採購及其他旅遊花費 150元/每日 400萬人 6億元
政府經費 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所編列之環境教育基金     5.4億元
總計     45億元

註:住宿的部分,則以公務人員為主。(400萬人中:學生約350萬人,公務人員約50萬人)

肆、 可參考之文獻

一、中文部分

  •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0):美國農業發展策略計畫2010-2015。2013/9/24取http://coa.ntunhs.com.tw/archive/file/8ecc28fa13f14438dbb02396a8abd422.pdf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0):韓國農業現況及農業政策之方向 2010。2013/9/24取自http://agritech-foresight.coa.gov.tw/ archive/file/20130131001.pdf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2013年度日本農業政策之簡介。2013/9/24 取自http://www.coa.gov.tw/ view.php?catid=2446926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3):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全國研討會,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97-102年)第二次修正計畫。
  • 吳忠宏(2010):觀光遊樂業戶外教學設計指南,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結案報告書。
  • 吳忠宏(2011):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自然教育中心發展計畫,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結案報告書。
  • 吳忠宏(2012):劍湖山環境教育行動方案與設施場所建置計畫,服務建議書。
  • 李羅權(2011)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http://satis.ncdr.nat.gov.tw/ccsr/doc/00_Full%20report.pdf
  • 周儒、許世璋、郭乃文、王喜青(2013):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評鑑系統之建立。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全國研討會。pp.61-65
  • 周儒、郭育任(200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自然教育中心發展計畫結案報告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周儒、劉冠妙(2008)。創造優質的環境學習服務-談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之發展,臺灣林業,34(1),16-43。臺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 周儒呂建政(1999)。戶外教學。五南圖書:臺北市。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輔導提升計畫第一年成果報告書。
  • 郭育任(2008):自然教育中心場域設施規劃設計-以美國西雅圖島木自然中心為例。臺灣林業期刊,34卷,第1期,44-63。
  • 曾慈慧(2002):由國外農場觀光經驗談臺灣休閒農業發展。臺北:臺灣大學。http://www.extension.org.tw/ publish/pdf/47/16. pdf
  •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pp.1-11。
  •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秋季2(3),313-338。

二、英文部分

三、網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