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資訊

環境檢驗與監測—2013年中國大陸地下水水質情況

2014-06-20 11:47:55

  中國大陸國土資源部於西元2014年4月公布《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內容針對全國203個地、市級行政區展開地下水水質監測,監測點總數為4,778個,依據《地下水品質標準》(GB/T14848-93),其中水質呈較差級的監測點有2,095個,占監測點總數43.9%;極差級的監測點750個,占15.7%;優良級為498個,占10.4%;良好級為1,287個,占26.9%。

  主要超標的污染物為總硬度、鐵、錳、溶解性固體、亞硝酸鹽、硝酸鹽、氨氮、硫酸鹽、氟化物及氯化物等;另外某些監測點呈現重金屬、六價鉻、砷等超標現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表示,根據公報的水質監測資料確實能看出地下水水質逐年變差的趨勢,但公報中的結論性資料過於簡單,無法作更進一步的評估;部分城市的監測項目不足,因此不能反映真實的地下水質狀況。

  以北京市為例,其為世界少有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大都市,市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來自地下水,「南水北調」工程引水進京後,地下水仍占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

  北京市環保局水和生態處處長韓永岐表示,雖然北京市擁有目前全國最完備的地下水質監測網,但仍不能準確的反映北京地下水的總體情況。地下水水質不僅有區域概念,還有深層和淺層的區別,例如同一區塊,50公尺以上的淺層水不能飲用,只能作為灌溉使用,但100公尺以下的深層水卻可作為飲用水。

  北京市40% 的淺層地下水(地面至地下50公尺)有污染物超標,其中有部分為天然背景值造成,主要是總硬度、鐵、錳等指標偏高。另外20% 與城市污水排放、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等有關。

  針對中國大陸地下水水質狀況調查,未來相關單位將增加水質監測點的密度,形成更完備的監測網,並利用監測數據進行地下水用途劃分,以水質區分供水範圍,確保地下水利用的安全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