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資訊

資源再生與廢棄物清理—中國大陸焚化廠發展之路

2014-07-07 16:02:02

  「垃圾圍城」已經成為中國大陸許多城市的普遍現象,採用焚燒的方式被認為是當下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許多城市的垃圾焚化廠已改名為「資源熱力電廠」,其原因是為了減輕興建專案推動遭遇的阻撓。

  焚化廠的興建常會受到鄰近民眾的反對,以廣州市資源熱力電廠為例,反對民眾最為關切的是戴奧辛污染問題。戴奧辛為一種在高溫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將其列為人類一級致癌物。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聚氯乙烯(PVC)等塑膠製品,當這些物質燃燒不完全時,便會釋放出戴奧辛,懸浮於空氣中,且在環境中很難自然降解。垃圾於焚化廠能否充分燃燒(達到有效溫度),以及其煙氣處理是有效控制戴奧辛排放的關鍵。

  廣州市垃圾焚化廠燃燒全程約40分鐘,共分烘乾、燃燒、充分燃燒和燃盡等四個程序。廣州市第一資源熱力電廠表示,焚化爐的溫度需維持在850℃以上,加上空氣流動形成的紊流,讓垃圾反覆充分燃燒,就可以使戴奧辛完全分解。

  垃圾焚燒後產生的爐渣約占原重量的15%,飛灰占5%,剩下的是煙氣。煙氣中除了戴奧辛,垃圾焚燒過程也會產生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等。因此煙氣必須進行後續處理,包括脫硝、活性炭吸附、袋式集塵器等程序,才可除去氮氧化物(NOX)、重金屬顆粒等物質,使其符合排放標準。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固廢分會委員王煦指出,要減少戴奧辛的排放,首先需透過垃圾的預先分類、分揀,儘可能地減少含氯有機物質和重金屬混入,其次為控制焚燒過程的溫度、空氣紊流和燃燒時間,最後要在煙氣排放系統中攔截剩餘的污染物。

  於垃圾焚化發電量方面,廣州市資源熱力電廠相關人員表示,每年燃燒垃圾2,000公噸,可以發電約80萬度,能供約6萬戶家庭一年使用,爐渣也可以加工成為免燒磚再利用。由於中國大陸目前的垃圾分類做得不好,許多含水量高的垃圾混入使得其難以充分燃燒,增加了焚化廠的操作成本。

  垃圾焚化廠屬於市政工程,其收入來源主要為向民眾收取垃圾處理費,主要是靠政府補貼,其次為燃燒發電的盈餘,但大多數垃圾焚化廠入不敷出;這種情況之下,偷工減料、未符合標準就排放煙氣的垃圾焚化廠不在少數,甚至於部分地方存在收費規則不統一的情形。

  垃圾焚化處理近年在中國大陸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西元2012年4月,國務院發布《「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計畫到西元2015年,要使全國垃圾焚化處理能力達到無害化總處理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要達到48%以上,廣東省則要達到56%。

  但是公眾對於垃圾焚化的疑慮未消,焚化廠興建之路步履維艱。西元2014年5月,杭州再次因垃圾焚化發電廠選址,引發民眾集體表達訴求,資訊的公開透明化以及對公眾的合理補償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相關專家建議,垃圾焚化廠可以設置顯示板,當地民眾可以掌握焚化系統煙氣污染物的即時監測資料,以實現對於垃圾焚化的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

  以廣州市第一資源熱力電廠為例,自西元2013年6月正式營運以來,該廠已作為廣東省「環保教育基地」,開放超過2萬人參觀。這座資源熱力電廠安裝了透明玻璃和監控鏡頭,以便參觀者可以看到垃圾運送、堆放、燃燒的全部過程,也加強民眾對於垃圾焚化的相關知識,達到良好的溝通與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