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資訊

敲響中國大陸環境檢測市場的大門─首屆海峽兩岸環境監測(檢測)技術交流會紀實

中華民國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

2013年7月27至29日,來自海峽兩岸的環境檢測與監測之業者及專家們齊聚於中國大陸廣州市東山賓館,參加為期3天的「首屆海峽兩岸環境監測/檢測技術交流會」,期間並參訪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這是兩岸環境檢測/監測領域首次的正式交流活動,意義深遠。

臺灣的環境檢測業發展已超過25年並孕育成熟的環境檢測產業,而中國大陸的環境檢測業務絕大部分仍由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環保局下屬的環境監測中心承辦,為百分之百的官方機構;民間的環境檢測業則剛起步,相關市場甚至還未具體成形,非常需要臺灣的技術與管理經驗,而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之後,臺灣環檢業界也迫切希望能更深入瞭解中國大陸的環檢市場,兩岸間的環保交流雖然由來已久,但在環境檢測/監測領域卻少有實務交流機會,在兩岸環境檢測、監測相關單位近一年的聯繫奔走下,終於於7月27至29日在中國大陸廣州市順利召開了「首屆海峽兩岸環境監測/檢測技術交流會」。

臺灣代表團由來自學界、檢測業、監測儀器業等共25名代表組成,學界代表包括臺灣大學化學系的何國榮教授、農化所的李達源與陳尊賢教授、中央大學化學系的王家麟教授與丁望賢教授、清華大學退休的楊末雄教授、元智大學的林錕松教授、台電綜合研究所的史文龍博士。檢測業業界代表包括清華科技、台美檢驗、瑩諮科技、精湛科技、景泰環保科技、澳新科技、東典環安科技、中環科技等公司,多為公會的理監事;監測儀器界則有利得儀器、鼎江科技等公司參與。中國大陸方面,除了參展的儀器廠商外,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環境保護部(以下簡稱環保部)、中國大陸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江西、湖北、河南、甘肅、山東、福建、江蘇、湖南、廣東等省分)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站長、副站長、總工程師、工程師等。

圖1. 大會開幕

大會的第一場報告邀請到前中國大陸國家環保總局王揚祖副局長報告中國大陸環境監測概況,根據王前副局長的報告,中國大陸目前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環境監測站共2,703個,全中國大陸環境監測人員數達5萬6226人,占中國大陸環境保護系統總人數20萬1161人的28%。目前各級環境監測站共有各種監測儀器23.3萬台,價值總計163億元人民幣,2011年中國大陸環境監測業務經費計171億元人民幣;另在法規方面,在「環境保護法」及水、大氣、固體廢物、噪音、放射性等污染防治法中,都明確提出需進行監測/檢測。此外,在「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水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均有環境監測內容。監測類別則可分為16大類,都是環境檢測業的潛在市場:

  • 1、地表水水質監測
  • 2、城市集中飲用水源監測
  • 3、海洋環境監測
  • 4、城市空氣品質監測
  • 5、酸雨監測
  • 6、室內環境監測
  • 7、機動車尾氣監測
  • 8、雜訊監測(即噪音監測)
  • 9、土壤污染監測
  • 10、放射性監測
  • 11、電磁輻射監測
  • 12、農村環境監測
  • 13、企業自行監測
  • 14、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
  • 15、環境影響評估驗收監測
  • 16、突發環境事件監測

王前副局長最後總結提出目前中國大陸環境監測人員雖已達5.6萬人,但依中國大陸國家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標準,尚不足1萬人,特別是在許多縣級環境監測站,於人員數量、技術水準、監測站及監測儀器配置方面與實際工作需要還有較大差距,這也突顯出中國大陸急需民間檢測機構補足此工作缺口。另外他也提出由於中央尚未制定「環境監測條例」或「環境監測法」,環境監測尚未做到由環境保護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現各有關部門分別對一些環境重要項目進行監測,由於監測點、監測頻率、監測專案的差異,發布的監測結果存在著一定差異,加上近年來民間檢測機構、國外監測機構也在從事例行監督、科研方面的監測活動,這些機構未經審核許可,其環境監測資料良莠不齊。

緊接著由中華民國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蔡顯修理事長,報告台灣電力公司數十年來在火力電廠污染排放減量及連續自動監測的作法、遭遇問題及成效;中國大陸多家儀器廠商、科研單位介紹各項最新的監測技術、產品、應用及成果分析,臺灣方面則由多位學者專家分別就生物、土壤、有機氣體及微量檢測報告研究成果,內容豐富精采。

圖2. 海峽兩岸與會者合影
圖3. 臺灣代表團合影

晚宴交流中,許多中國大陸監測中心的朋友對臺灣民間檢測機構的狀況非常感興趣,頻頻詢問,會議第二天我方葉雨松博士報告我國環境檢測業發展時,特別引起注意,我們也期望明年在臺灣舉辦交流會時,能透過現場參訪,讓中國大陸朋友更深入地瞭解臺灣的環境檢測制度及管理系統;會議最後舉行了「第二屆海峽兩岸環境監測(檢測)技術交流會」啟動儀式,由蔡顯修理事長正式邀請所有中國大陸朋友明年參加臺灣主辦的第二屆交流會,大家在歡笑聲中相約明年臺灣見,會後仍持續有雙方朋友留影紀念,記錄兩岸之間的友誼。

7月29日,一行人參訪直屬中國大陸環保部的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華南環境監測分析中心,由中心方建德主任、彭曉春處長熱情接待,並由齊劍英博士簡報表示:據非精準統計,目前中國大陸非政府環保主管部門所屬、具備環境檢測能力的民間檢測機構總量約為300至500家,其中約三分之一為政府其它各類管理部門所屬的行業檢測機構,三分之一是教育、科研機構或大型企業環保部門所屬的分析檢驗部門,另三分之一是順應市場需求而成立的專業檢測公司。這些機構中,單純以環境檢測為主要營運業務的不超過20%,絕大多數為兼營環境檢測、室內環境檢測、公共場所和職業衛生檢測、產品品質檢測等多類別檢測服務的綜合類檢測機構,其中約80%的環境檢測單項業務年營業額小於100萬元人民幣。民間環境檢測機構體系呈現出數量多、規模小、門檻低、業務雜的特點,真正具有規模化的國內品牌檢測機構屈指可數。

齊博士也表示目前中國大陸檢測機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有效監管,僅北京市、江蘇省、河南省、四川省有公告民間環境檢測機構管理辦法(山東省於今年8月公告),但由於缺乏上位法的支撐,管理辦法的執行大打折扣,而沒有公告管理辦法的省分,如浙江省、山東省等,採取政府採購檢測服務的型式,屬於業務合約委託或定向採購方式。廣東省則未制訂針對民間環境檢測機構的管理辦法,但允許通過國家或廣東省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的民間環境檢測機構承接相關的委託測試,並承認其出具的數據。齊博士的簡報中很幽默地用「睜隻眼,閉隻眼」形容目前環保主管機關對民間環境檢測機構的管理態度。

由於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大陸少數幾個有能力檢測戴奧辛(中國大陸稱為「二噁英」)的實驗室,因此在交流時特別詢問了臺灣的管制方式,據方主任表示,全中國大陸有能力進行戴奧辛檢測的實驗室不超過10家,但是由於各地正大量興建垃圾焚化爐,戴奧辛的檢測需求不斷增加,這也顯示臺灣的戴奧辛檢測業者進入中國大陸環檢市場是非常具有優勢的。

圖4.與華南環境監測分析中心雙方熱烈交換意見
圖5. 張素坤博士介紹華南環境監測分析中心實驗室
圖6.華南環境監測分析中心留影

首屆交流,我們看到了中國大陸環境檢測市場正逐漸成形,但政府稍欠缺管理經驗,而這也正是臺灣的優勢;另外我們也感受到中國大陸展現出強力的積極性,努力發展自我檢測儀器設備。例如有公司打出「作中國人自己的質譜儀」這樣的口號及目標,讓人感動,且目前也已經有業者成功將儀器銷往臺灣環保署的空氣品質測站,顯示其技術能力已經被重視品保品管的臺灣所接受。其它例如因應中國大陸大流域需求,利用遙控遊艇採水樣的技術也發展得非常好,顯示出與臺灣截然不同的特色。

本次交流會旨在推動海峽兩岸環境監測/檢測行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管理、資訊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並以此為契機,建立兩岸業界在相關領域的常態化交流平臺,從而促進海峽兩岸在環境監測/檢測行業的合作與發展,兩岸的朋友都肯定這次的交流會,並一致同意要持續辦理。我們期待明年在臺灣舉辦的第二屆交流會,能有更多臺灣產、官、學界的朋友參與,讓臺灣環境檢測業的豐富經驗,能有助於海峽對岸環境檢測產業的成熟發展,同時也讓臺灣環境檢測業更具競爭優勢,在公平市場機制下拓展大陸市場,進而持續蓬勃發展。